业务体系
广盛原动态

广盛原动态

业务体系
武 耀 | 广盛原逸闻轶事
时间:2023/04/08 字号

广盛药局


       史载明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有司设药局施药,时大同名医任服远夜梦曾祖任荣传药方痊治数千人,任服远因此被称为神医,所用之药亦被称为妙灵丸,取妙药灵方之意。
       当时有司在大同城内所设药局的地址在大同代王府广赡仓的位置,广赡仓为代王府存储各种物料的库房所在,药局名为广盛药局,明末代王府毁于战火,建筑基本不存,原广赡仓的位置形成一条小街巷,因广盛药局之名此街名为广盛巷。
       后来为纪念广盛药局施药的善举,大同曾有多家药号名为广盛源、广盛原,也有谐音广胜元、广盛元等。
       代王府在瘟疫时期设药局施药大约是一种传统,《明史》载:逊烇,简王第六子。好学工诗,尤善医,尝施药治瘟疫,全活无算。
       这个说的是第一代代王朱桂第六子朱逊烇瘟疫时施药活人的事情,后来朱逊烇被封为灵丘王。万历八年的时候,代王府已经传承到第九代朱鼐铉了,当然朱鼐铉本人不善医,所以才有了任服远夜梦曾祖传方。
       广盛药局之后四百余年,2019年原大同中药厂恢复老字号名称,更名为广盛原中医药有限公司并经山西省商务厅认定为三晋老字号企业。广盛原以广盛药局设立的时间,公元1580年,也就是明万历八年做为广盛原传承元年。


       任荣的传说

       任荣是大同明代的名医,相传任荣年六十岁无疾而终,死前告知家人,莫要悲痛,自己是成仙去了。



       第二年同乡陈守外出到了陈州,在药市口见一人正在施药,觉得眼熟,走近一瞧果然是任荣,大惊问道:“先生可是大同任荣,你不是去年……”,任荣笑道:“我自然没事。”陈守回到大同说了此事,乡人都以为是陈守编的,也就当听了个故事。

       又过了几年,大同黄令(一个小官)的岳父路过伏牛山遇见一个道人自称大同任荣,黄令的岳父不是大同当地人,也未听过任荣之名,道人说“过几天你会遇见我的儿子,到时你就说在此遇到任荣了。”说罢忽然不见。
       黄令的岳父半个月后到大同女婿家中并未提及此事,可是突然患病,女婿领着岳父去任荣之子所开的医馆看病,得知这大夫的父亲是大同曾经的名医任荣之后,老头儿大感惊奇,说起在伏年山偶遇的这个道人,提及相貌任家之人确认这道人正是任荣,至此大同很多人都相信任荣是真的成仙了。
       又过了多年,到了万历二年(1574年),大同的张省祭在湖北艾御史家中作客,张省祭本是偶然经过艾家,不想艾家人大奇,其中一人说起几天前在武当山遇见一个道人,同样自称是大同任荣并且说“你不日将见到大同的张省祭,让他传话给我之后人,吾宫殿完日或当归也”。
       任荣死后三次显露人间的传说虽然有些神奇,但在大同的地方志《云中郡志》《大同县志》《左云县志》中都有记载。

      


       清道光年间《大同县志》对任荣和任服远记载的原文:



       任荣,世业医,至荣益精,尤好神仙术。宏治元后,年六十无疾卒。逾年,乡人陈守过陈州,见荣施药市中,大惊曰:“公无恙耶?”荣笑曰:“然,固未死也。”
嘉靖壬辰,大同黄令妻父张遇道人于伏牛山,曰:“我大同任荣也。公去,某日当与小孙会,幸传道之!” 异日,张果晤其孙,言尽符。
       万历二年,大同张省祭抵湖广艾御史所。艾家人经武当山,见草庵中道士兀坐,谓之曰:“为我告张省祭,归语任荣子孙:荣俟宫殿毕,或当归也。”言毕,忽不见。凡三露踪迹云。
任服远者,荣之后,亦以善医称。有人病垂死,脉绝,医相顾愕眙,莫敢措手。服远最后至,诊之,曰:“此转关脉也,脉在肘间。”一药而愈。其神妙多类此。
       其他大同地方志《云中郡志》《大同府志》等对任荣的记载都差不多接近,关于任服远的记载,有的同样是以其识转关脉为事例,有的则说:任服远,其曾祖任荣有医名,服远亦以医善称,适万历庚辰大疫,服远夜梦曾祖传方,以妙灵丸施治,活人甚众,人称“神医”。
万历庚辰也就是万历八年。
       万历八年(1580年),任荣的曾孙任服远在大同疫情期间夜梦曾祖任荣传医方给他,任服远以此方制药经广盛药局施药而痊愈数千人。



      傅天锡与傅氏小儿神效丸




      

       傅天锡为明代大同名儒,世居大同。相传他效仿武圣关公一生只读一本书,就是《春秋》,后因春秋明经,被忻州临泉王聘为教授迁离大同。
       傅家有家传验方,名为 “傅氏小儿神效丸”,傅天锡在离开大同时将家传验方公开并传给大同当时的一些医馆药铺并一直流传至今,现傅氏小儿神效丸更名为儿童感热清丸。
       万历十七年(1589年),傅氏小儿神效丸药方在中朝医药交流时传入朝鲜,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出兵朝鲜,下野领主宇都宫氏参加了此次出兵。当时日本人宇津权右卫门任宇都宫氏家族医师,随军进入朝鲜,在朝鲜收集到傅氏小儿神效丸的药方及制法。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宇都宫氏开罪于丰臣秀吉遭到贬谪,宇津权右卫门返回老家高根泽务农,将从朝鲜带回的药方作为家族之秘,小量制售此药,过着半医半农的生活。后建立工厂专门生产此药,取名“金匮救命丸”,后改名为“宇津救命丸”,该产品因在小儿发热时具有防治热性惊厥、脑保护及改善烦急不安症状的独特疗效,400多年来一直在日本广受欢迎。
       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傅天锡的名字,但说起他的六世孙傅山大家肯定耳熟能详。
       有关傅山家世的记录以及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傅天锡开始的,傅山之子傅眉记述其家世传承时说:教授公以前尚矣,由教授而来,太学生西冈君,自吾参藩公,以至吾先祖离垢先生,今夫子,复训小子亦七世矣。
       傅眉所说的教授公就是傅天锡,大多数介绍傅山家世的文字开篇:傅山,祖籍大同,六世祖傅天锡以春秋明经任临泉王府教授迁居忻州。
       傅眉说的教授而来之后是太学生西冈君,西冈是傅天锡孙子傅朝宣的字,傅朝宣是傅山的曾祖。自幼才华出众入太学学习,所以有太学生西冈君的说法。据说傅朝宣生的相貌俊美,大约是正德十五年的一天,路过当时宁化王府被王府的郡主看上了,直接抢到王府做了仪宾(王府的女婿),并且封了从六品承务郎的官职,大约是因为傅朝宣在王府受过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后来给子孙定下规矩:“子孙再敢与王府结亲者,以不孝论,族人鸣鼓攻之。”
       傅朝宣有三个儿子分别名为傅震、傅霖、傅霈,兄弟三人都是以文取仕,中过举人进士后取得功名,当时在太原人称一门三凤。傅山的祖父是傅霖,曾官至辽海兵备道参议,这个官职相当于军区参谋长,而辽海兵备道的重要性几乎可以比得上藩王,傅霖为兵备道参议,所以傅眉称“参藩公”。
       傅山的父亲名傅之谟,也是学习儒学,但终生未仕。傅之谟号离垢,所以傅眉称“先祖离垢先生”。
       傅眉所说的“今夫子”“复训小子”指的自然是傅山和他自己了。



       王世礼与党参养荣丸




       王世礼字敬亭,祖籍浙江会稽,咸丰二年(1852年)生于大同的儒医世家。
       王世礼自幼随父苦读诗书并且学习医术,后来中了乡试成了一名贡生,到了光绪十一年(1885年),王世礼的母亲病逝,他的父亲悲痛至深,决定到采凉山修道,王世礼陪同父亲在采凉山修道之余继续深研医学经典,6年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父亲病故,王世礼为父亲操办丧事后返回大同城开始坐堂行医,为民诊病。
       因为有着高操的医术,王世礼的名声很快就在大同府周边的晋冀蒙一带传开,甚至是传到了北京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庆亲王奕勖的福晋患病,当时的太医换了好几个,就是不见效果,奕勖大骂庸医误人,有人举荐大同名医王世礼医术高操,不妨召他进京城为福晋看病。
       王世礼受如进京为福晋诊病,他仔细诊断又看了原先几名太医的医案,发现原先几名太医的诊断等都并没有误诊误治,只不过忽略了福晋本来就体弱再加上病痛的折磨,身体更加羸弱。太医处方以补益之法,用人参养荣丸调养,本来人参养荣丸确为补益良方,只是福晋体弱,虚不受补,如同火上浇油,自然不得其法。王世礼几经考虑后将人参养荣丸中的人参换成党参,人参虽是补虚圣药,但药性相对燥烈,党参同样补气而且药性相对平和,更加适合病后体虚所用。
       经过两个月的调理,福晋身体大好,王世礼请辞返乡,庆亲王奕勖却是不许,封王世礼四品御医入驻太医院。
       王世礼本无心为官,但身不由己,只好暂时留太医院任职。虽说四品的官职不算低,但需要御医诊治的患者更是皇亲国戚、达官贵妇,宫廷中的各种礼仪之烦,让王世礼更加想回到大同城中为民间百姓诊病。
       几年太医院的经历,王世礼看多了朝廷的腐败,对封建王朝大感失望。1900年庚子国变之初,王世礼乘乱向太医院院使告假,再次返回大同城。



       慈禧太后与石斛夜光丸





       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初六(1900年8月30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从北京城一路西逃,途经大同。
       入驻大同城后,一路车马劳顿,慈禧忽然觉得眼睛不适,看物昏花并且有重影,随行人员急作一团。当时大同县令齐福田忽然想起从京城返回大同的王世礼,向慈禧太后举荐说可以找王世礼前来诊治。
       齐福田找到王世礼后,说明情况,王世礼本来曾经在太医院作太医数载,本不愿意再为清王朝效命,但医者仁心,还是决定给慈禧太后配上一剂药,于是告诉齐福田一个时辰后到城中的广盛原号去取药。
       当齐福田来到广盛原号取药的时候,王世礼已经离开了大同城,只留下十几丸石斛夜光丸并将用法用量写好。齐福田将王世礼留下的石斛夜光丸献上,太后服用不到两天症状消失,齐福田因此受到封赏。
       石斛夜光丸处方来源于元末明初医学家倪维德所著《原机启微》,倪氏之前中医并没有专门的眼科专业医书,倪氏觉得以前治疗眼病之方多为杂方,没有专业全面的,苦心孤诣编著了一部眼科的专业医书,也就是《原机启微》一书,此书系统的将眼科疾病按病因病机分为十八类,并作了具体分析,记录了46种眼科用药,其中就有这个石斛夜光丸。据说《原机启微》一书最早传到大同是明代大同富商薛纶从北京带回的。



       王世礼离开大同之后,在太原偶遇同盟会的赵丕廉,经赵丕廉介绍加入同盟会,从此走上反对帝制追求共和的道路。
       王世礼加入同盟会之后,任军医、山西平民工厂医师等职,1926年辞职返乡,回到大同城内著书立说传承医学,大同地区的“雁北王氏医学流派”就是王世礼医学的传承。



        蜜丸不过江 除非广盛原



       大蜜丸作为中药传统经典剂型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剂型独特,适合存贮,便于服用,且疗效确切稳定,直到现在也是中成药最主要的剂型之一。
       大蜜丸是用蜂蜜做粘合剂将药粉调合制成的,加工工艺看似简单,实际上从蜂蜜的选择与炼制,药材的选材与炮制,再到和药、制丸以及包装等等都是千百年来的经验积累与改进,另外还要考虑到季节的不同、药材的不同、药性的不同进行炼蜜水份、蜜药比等精细调整。
       作为中药传统剂型,大蜜丸具有质地柔润、吸收缓慢、作用和缓、可减轻毒副作用、掩盖不良气味等特点。同时,蜂蜜性温味甘平,具有温中、润燥、止痛和解毒的功效,炼制后粘合力强,与药粉混合后丸块表面不易硬化,有较大的可塑性,制成的丸粒圆整、光洁、滋润、含水量小、崩解缓慢、作用持久、保质期长,是良好的丸药赋形剂,常用于滋补类药物、小儿用药、贵重及含易挥发性成分的药物的制备。
       过去一直有“蜜丸不过江”的说法,说的是因为南北方气候环境的差异等影响,北方生产的大蜜丸到了长江以南之后容易产生变硬、变质甚至发霉的现象,也就是说通常认为北方的大蜜丸不能过江。后来人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大蜜丸过江之后都会产生这些不良变化,有一些优质的大蜜丸从北方到达南方之后依然细腻柔软如初,这其中就以广盛原所产的大蜜丸为代表,所以这个说法逐步演变成了“蜜丸不过江,除非广盛原”。



      作者简介




       武耀,七零后。祖籍应县,中药专业,从事中药工作三十多年。偶尔写作,对大同的中医药历史进行挖掘整理,与山西老解合作完成八十四回章回体评书《广盛原传奇》。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文化专委会常务理事、大同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广盛原中医药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等。


      主管:中共大同市平城区委宣传部
      主办:大同市平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